五座万亿之城去年人口增长逾十万,“增量冠军”重回一线城市
五座万亿之城去年人口增长逾十万,“增量冠军”重回一线城市
五座万亿之城去年人口增长逾十万,“增量冠军”重回一线城市在“新一线城市”群体盘桓数年(shùnián)以后,中国大陆27座GDP万亿城市中的“人口增量冠军(guànjūn)”又回到一线城市。
5月22日(rì),深圳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末全市常住人口(chángzhùrénkǒu)1785.9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zēngzhǎng)19.94万人。至此,所有万亿城市去年(qùnián)的统计公报出(chū)齐,中心城市作为承载经济、人口等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作用(zuòyòng)凸显,去年23座万亿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一线城市深圳、广州(15.1万人)分居增量第一、第二,合肥(14.9万)、长沙(10.34万)、杭州(10.2万)的增量也超过(chāoguò)十万人。
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qiānwàn)的“双万城市(chéngshì)”,去年因合肥的加入而增至16个(gè),包括上海、北京、深圳(shēnzhèn)、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hángzhōu)、武汉、天津、青岛、长沙、郑州、西安、东莞等。其中,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4个,珠三角城市群有3个,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各2个,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zhōngyuán)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各1个。
在全国人口总量持续减少(jiǎnshǎo)的背景下,中心城市作为(zuòwéi)承载经济、人口等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作用凸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yuè)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以后的(de)2021~2023年,“新一线(yīxiàn)(yīxiàn)城市”武汉、长沙、合肥(héféi)分别拿下城市年度人口增量第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jīngjì)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在接受(jiēshòu)潮新闻采访时表示,城市的人口规模(guīmó)、增速离不开空间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率先竞逐资源要素,承载力大幅提升,人口增长最快。随着产业集聚,产业链开始围绕核心城市周边布局,这直接影响到人口发展趋势,本来已有相当基础(jīchǔ),又抢抓风口发展新兴产业的新一线城市成为(chéngwéi)人口增长之星,西部经济中心成都、中部经济中心武汉、“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成为市区人口逾千万的超大城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2017年、2018年,深圳曾连续站上(zhànshàng)城市人口增量榜首位,时隔五年(wǔnián),凭借活跃的经济和年轻态的人口结构,机械(jīxiè)增长(zēngzhǎng)(外地人口净流入)、自然增长(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共同出力,鹏城再次登顶。
深圳的经济总量稳居(wěnjū)全国第三,2024年实现(shíxiàn)地区生产总值3.68万亿元,5.8%的增速在(zài)全国城市前十强(qiánshíqiáng)中列第二。目前,当地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阶段,高附加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外来高素质人口流入,加速了技术扩散、产业升级。
据“七普”结果(jiéguǒ),深圳(shēnzhèn)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占15.11%,15~59岁的占79.53%,60岁及以上(yǐshàng)人口仅占5.36%,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近八成,市民平均年龄32.5岁。
人口的平均年(nián)龄与自然(zìrán)(zìrán)增长率(zēngzhǎnglǜ)之间(zhījiān)存在(cúnzài)着显著的动态(dòngtài)关联,年轻人口占比大,一定时期内生育率(shēngyùlǜ)通常能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含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的《2024年深圳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尚未发布,此前两年的报告显示,2023年深圳常住人口出生率8.46‰、死亡率1.16‰,即自然增长率7.30‰(同期全国-1.48‰);2022年常住人口出生率9.23‰、死亡率1.18‰,自然增长率8.05‰(同期全国-0.60‰)。
以常住人口持续的(de)强增长而论,万亿城市中以长沙、杭州为著,到去年,保持每年10万人(wànrén)以上(yǐshàng)的人口增量已超过和达到10年。从南北(nánběi)划分看,去年北方的“人口增量第一城”也发生易位,西安以8.94万人超过郑州的7.8万人,夺回“北方第一”。
在全国的(de)出生率已数年低于1%、最近三年人口总量持续减少(jiǎnshǎo)的背景下,万亿城市的人口增量(zēngliàng)更多地依靠机械增长。与此同时,各地着眼长期(chángqī),正努力通过给予经济补贴和福利待遇,平衡职场压力与家庭生活,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普及水平等,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shèhuì)。
“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上,深圳数百所(suǒ)中小学、医疗机构诚意引才(yǐncái)。
深圳近年来打造“民生幸福标杆(biāogān)〞,在教育、医疗、托育、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其中(qízhōng),基础教育学位累计新增(xīnzēng)82.4万个,数量为全国城市之最,2024~2035年规划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60所(su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个;三甲医院数量已由2015年的(de)(de)10家倍增至33家。4月中旬,以深圳为主力的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设置教育医疗专区,借重上海、长三角(zhǎngsānjiǎo)的高校资源、医疗储备人才,为当地的“民生提质(tízhì)”加力。
今年3月,浙江省出台(chūtái)有关实施方案,将根据国家部署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fúhétiáojiàn)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托育券,开展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gōnggòngfúwù)。
2018年以来,万亿城市(chéngshì)宁波已多次(duōcì)放宽落户政策,在(zài)浙江率先(shuàixiān)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77.7万人(wànrén),增加(zēngjiā)8.0万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两年为负数。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bàodào),4月下旬,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jiànlìjiànquán)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de)报告。有委员提出,当前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有的地方对生育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够,认为“生不如抢”,把很多精力用来吸引外来(wàilái)人口,目前宁波外来务工群体中适龄女性的比例下降,削弱了产业工人扎根的意愿。同时,性别责任(zérèn)分担(fēndān)机制亟待重构,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行“父母同权”,实施男女均等的养育假政策,强制规定父亲参与育儿假期,破除女性“生育就要牺牲职业”的制度性障碍。
澎湃新闻记者 张未央(wèiyāng) 实习生 刘欣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qǐng)下载“澎湃新闻”APP)
在“新一线城市”群体盘桓数年(shùnián)以后,中国大陆27座GDP万亿城市中的“人口增量冠军(guànjūn)”又回到一线城市。
5月22日(rì),深圳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末全市常住人口(chángzhùrénkǒu)1785.9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zēngzhǎng)19.94万人。至此,所有万亿城市去年(qùnián)的统计公报出(chū)齐,中心城市作为承载经济、人口等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作用(zuòyòng)凸显,去年23座万亿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一线城市深圳、广州(15.1万人)分居增量第一、第二,合肥(14.9万)、长沙(10.34万)、杭州(10.2万)的增量也超过(chāoguò)十万人。
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qiānwàn)的“双万城市(chéngshì)”,去年因合肥的加入而增至16个(gè),包括上海、北京、深圳(shēnzhèn)、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hángzhōu)、武汉、天津、青岛、长沙、郑州、西安、东莞等。其中,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4个,珠三角城市群有3个,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各2个,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zhōngyuán)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各1个。
在全国人口总量持续减少(jiǎnshǎo)的背景下,中心城市作为(zuòwéi)承载经济、人口等发展要素主要空间形式的作用凸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yuè)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以后的(de)2021~2023年,“新一线(yīxiàn)(yīxiàn)城市”武汉、长沙、合肥(héféi)分别拿下城市年度人口增量第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jīngjì)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在接受(jiēshòu)潮新闻采访时表示,城市的人口规模(guīmó)、增速离不开空间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率先竞逐资源要素,承载力大幅提升,人口增长最快。随着产业集聚,产业链开始围绕核心城市周边布局,这直接影响到人口发展趋势,本来已有相当基础(jīchǔ),又抢抓风口发展新兴产业的新一线城市成为(chéngwéi)人口增长之星,西部经济中心成都、中部经济中心武汉、“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成为市区人口逾千万的超大城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2017年、2018年,深圳曾连续站上(zhànshàng)城市人口增量榜首位,时隔五年(wǔnián),凭借活跃的经济和年轻态的人口结构,机械(jīxiè)增长(zēngzhǎng)(外地人口净流入)、自然增长(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共同出力,鹏城再次登顶。
深圳的经济总量稳居(wěnjū)全国第三,2024年实现(shíxiàn)地区生产总值3.68万亿元,5.8%的增速在(zài)全国城市前十强(qiánshíqiáng)中列第二。目前,当地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阶段,高附加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外来高素质人口流入,加速了技术扩散、产业升级。
据“七普”结果(jiéguǒ),深圳(shēnzhèn)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占15.11%,15~59岁的占79.53%,60岁及以上(yǐshàng)人口仅占5.36%,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近八成,市民平均年龄32.5岁。
人口的平均年(nián)龄与自然(zìrán)(zìrán)增长率(zēngzhǎnglǜ)之间(zhījiān)存在(cúnzài)着显著的动态(dòngtài)关联,年轻人口占比大,一定时期内生育率(shēngyùlǜ)通常能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含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的《2024年深圳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尚未发布,此前两年的报告显示,2023年深圳常住人口出生率8.46‰、死亡率1.16‰,即自然增长率7.30‰(同期全国-1.48‰);2022年常住人口出生率9.23‰、死亡率1.18‰,自然增长率8.05‰(同期全国-0.60‰)。
以常住人口持续的(de)强增长而论,万亿城市中以长沙、杭州为著,到去年,保持每年10万人(wànrén)以上(yǐshàng)的人口增量已超过和达到10年。从南北(nánběi)划分看,去年北方的“人口增量第一城”也发生易位,西安以8.94万人超过郑州的7.8万人,夺回“北方第一”。
在全国的(de)出生率已数年低于1%、最近三年人口总量持续减少(jiǎnshǎo)的背景下,万亿城市的人口增量(zēngliàng)更多地依靠机械增长。与此同时,各地着眼长期(chángqī),正努力通过给予经济补贴和福利待遇,平衡职场压力与家庭生活,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普及水平等,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shèhuì)。
“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上,深圳数百所(suǒ)中小学、医疗机构诚意引才(yǐncái)。
深圳近年来打造“民生幸福标杆(biāogān)〞,在教育、医疗、托育、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其中(qízhōng),基础教育学位累计新增(xīnzēng)82.4万个,数量为全国城市之最,2024~2035年规划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60所(su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个;三甲医院数量已由2015年的(de)(de)10家倍增至33家。4月中旬,以深圳为主力的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设置教育医疗专区,借重上海、长三角(zhǎngsānjiǎo)的高校资源、医疗储备人才,为当地的“民生提质(tízhì)”加力。
今年3月,浙江省出台(chūtái)有关实施方案,将根据国家部署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fúhétiáojiàn)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托育券,开展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gōnggòngfúwù)。
2018年以来,万亿城市(chéngshì)宁波已多次(duōcì)放宽落户政策,在(zài)浙江率先(shuàixiān)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77.7万人(wànrén),增加(zēngjiā)8.0万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两年为负数。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bàodào),4月下旬,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jiànlìjiànquán)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de)报告。有委员提出,当前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有的地方对生育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够,认为“生不如抢”,把很多精力用来吸引外来(wàilái)人口,目前宁波外来务工群体中适龄女性的比例下降,削弱了产业工人扎根的意愿。同时,性别责任(zérèn)分担(fēndān)机制亟待重构,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行“父母同权”,实施男女均等的养育假政策,强制规定父亲参与育儿假期,破除女性“生育就要牺牲职业”的制度性障碍。
澎湃新闻记者 张未央(wèiyāng) 实习生 刘欣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qǐng)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