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区域头题聚焦长春光电产业发展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区域头题聚焦长春光电产业发展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区域头题聚焦长春光电产业发展
徐州(xúzhōu):推进“四大转型”,扛起“头马”担当
胡波(húbō)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评论员
邬政(wūzhèng) 徐州日报评论员
胡波:在不久前由网友票选出(xuǎnchū)的“网红城市(chéngshì)”中,徐州高居榜首。从一个老工业基地,到如今的“网红城市”,徐州做对了什么?
邬政:作为新晋“网红城市”,徐州的“出圈”并非(bìngfēi)偶然,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变革之旅。从推动产业、城市、生态和社会“四大转型(zhuǎnxíng)”,到创新业态让历史“活”起来,徐州在提升(tíshēng)城市能级、重塑消费新场景的过程中找到了(le)自己的发展路径。
“四大转型”带来的(de)不仅是对传统(chuántǒng)发展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未来(wèilái)竞争力的重塑。现在的徐州,不仅产业家底越来越厚实(hòushí),中心城市吸引力显著提升,更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名片,可观可感、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吸引近悦远来。
如果说转型发展是徐州(xúzhōu)“走红”的(de)前提和基础,那么文旅(wénlǚ)产业的向“新”而行,则是徐州从“网红”迈向“长红”的重要契机和关键动力。
每到节假日,徐州街头的苏A、苏N、皖L、豫A、陕A车牌随处可见,徐州商圈外来(wàilái)消费(xiāofèi)占比达到35%以上。在“彭城七里(qīlǐ)”来一场City Walk,跟着“苏超”游徐州,市井街巷里的烟火“燃”起来,“首发(shǒufā)”品牌接连落地……快哉(zāi)徐州让往来游客快哉于此(cǐ)——“彭城七里”文脉轴线串联起235处历史遗存,通过(tōngguò)“文化解码+科技赋能+区域(qūyù)联动”的创新模式,让古老(gǔlǎo)文化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首发经济、首店经济不断激活商业(shāngyè)基因,“地铁+商业+文旅”的地下复合空间与“商圈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业态创新重塑着消费场景。新建运营或升级打造的五大主题乐园,形成了“海、陆、空”特色园集聚乘数效应,带动景区消费向(xiàng)全域消费、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
可以说,以文旅为支点,突出文化赋能、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服务质量、完善(wánshàn)基础设施,徐州正将文旅流量转化(zhuǎnhuà)为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能量,为城市发展(fāzhǎn)注入新的活力。
胡波:徐州的全方位转型,成就了今天的生态之(zhī)城、产业(chǎnyè)之城、旅游之城、文明之城。下(xià)一步,徐州如何变城市流量为发展能量,推动中心城市能级跃升?
邬政:区域中心城市是徐州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zài),打造“三(sān)中心一枢纽一高地(gāodì)”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徐州经济(jīngjì)总量占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进一步放大优势,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分量,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我们(wǒmen)一直在努力。
近年来,徐州锚定建设区域(qūyù)经济中心(zhōngxīn)、区域科创中心、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目标,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产教(chǎnjiào)融合、科教(kējiào)融汇、校地合作不断深入,科教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卓越的竞争(jìngzhēng)优势,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愈发凸显。
站在从(cóng)“流量枢纽”向“能量引擎”跃迁的关键节点,徐州正锚定主攻方向,全面增强产业支撑力、要素集聚力、创新驱动力、牵引带动力,一个(yígè)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将逐步展露出现实(xiànshí)模样。
胡波:面对“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shàng)走在前”的重大要求,面临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qūyù)(qūyù)发展重大机遇,徐州如何更好扛起“头马”担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邬政:近年来,徐州自觉扛起“头马”责任,积极融入和(hé)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quánlì)推进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各城市紧密合作(hézuò)。
特别是在交通、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四省联动下(xià),居民可享受公积金异地贷款便利,跨省置业不再困难;“飞地经济”模式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跨省市产业高效集聚;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gòujiàn),铁路、公路、航运、机场的多式联运让城际往来更加便捷;通过产业联盟(liánméng)深度合作(hézuò),工程机械、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苏皖(sūwǎn)鲁豫省际交界地区(dìqū)各城市携手打造的这些创新举措,正(zhèng)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区域一体化发展红利。
当前的徐州,通过文化赋能、能级跃升、区域(qūyù)协同三大路径(lùjìng),逐步构建起“流量—价值—能量”的转化闭环,区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gāozhìliàng)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连云港:激发“后发先至”的“蓝色动力(dònglì)”
袁媛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评论员(pínglùnyuán)
周莹 连云港日报(rìbào)评论员
袁媛(yuányuàn):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hǎiyáng)强国(qiánggu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要求“努力(nǔlì)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年来,连云港大力开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壮大海洋经济。在您看来,连云港为什么如此重视“加快构筑海洋强省(qiángshěng)建设的‘蓝色板块’”?
周莹:初夏时节,漫步在连云港沿海发展轴,可以感受到(dào)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热潮。在连云港港,巨大的滚装船正装载远销海外的新能源汽车;在蓝色海湾内,黄海冷水团三文鱼(sānwényú)茁壮成长;秦山岛(dǎo)“S”形的“秦山神路”,随潮汐而隐现(yǐnxiàn)……这样的连云港,让人心生向往。
连云港市管辖海域面积达7516平方千米,新海岸线总长度达195.88公里,拥有江苏唯一的基岩(jīyán)海岸和集中连片的砂质海岸。连云港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未来发展的优势在海洋(hǎiyáng)、潜力在海洋、希望也在海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shì)连云港牢记(láojì)殷切嘱托、践行“国之大者”的必然要求,是抢抓时代机遇(jīyù)、赢得发展主动的战略(zhànlüè)举措(jǔcuò)。2024年,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在1200亿元左右,占地区(dìqū)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以上。“蓝色”,已经成为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袁媛:1984年,连云港(liányúngǎng)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拉开了“以港兴市”的发展序幕,逐渐形成了海洋渔业(hǎiyángyúyè)、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重要产业(chǎnyè)。您认为(rènwéi),与过去相比,今天连云港发展海洋产业面临什么新任务?
周莹(zhōuyíng):今年3月,连云港召开了(le)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海到尽头(jìntóu)天作岸”的追求,聚焦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努力打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海上引擎”。
在产业强海上,连云港(liányúngǎng)主动做优海洋渔业、做特海洋文旅、做强特色园区,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与此同时,连云港依托(yītuō)国家级石化基地,大力发展石化等大型(dàxíng)临港产业,积极推进(tuījìn)海上风电(fēngdiàn)、海洋油气装备等产业发展。在科技兴海上,连云港通过花果山英才计划集聚(jíjù)海洋创新(chuàngxīn)人才,持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海上风电制氢、海水综合利用、耐盐碱种质资源研发等关键技术。在生态护海(hùhǎi)方面,系统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海岸线和海岛资源生态保护,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连云港更加生机盎然。
袁媛: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向海图强”关键在于“向新聚能(jùnéng)”。连云港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前景如何?谈谈您(nín)的看法。
周莹:在我看来,发展海洋经济关键是充分整合海洋创新要素,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更(gèng)多涉海创新变量(biànliàng)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
在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港城海洋(hǎiyáng)产业“新意盎然”:灌南特种船舶基地8.5万吨大型散货船顺利(shùnlì)下水,6200吨LNG双燃料(shuāngránliào)项目建成交付;连云港港纯电动拖轮产业示范基地已正式投产;连云港省海洋药物(yàowù)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肿瘤、感染、精神类疾病高通量海洋药物分子筛选工作,使(shǐ)其成为潜在候选药物;南极磷虾油加工线已进入常态化运营,总投资(tóuzī)3亿元(yìyuán)的南极磷虾高端调味品项目签约……
袁媛:作为我省唯一以港为名的城市,连云港一直致力于(zhìlìyú)港产城融合发展(fāzhǎn)。您觉得,发展海洋经济将为连云港带来什么样的新面貌?
周莹:发展海洋经济让连云港开放(kāifàng)度持续提升。海洋是(shì)开放的象征,也是畅通国内(guónèi)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连云港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思路就是“加快融入长三角发展、做足陇海线文章”。
伴随着(zhe)连云港港口能级的全面提升,连云港海洋产业发展正在迈入新(xīn)纪元。连云港持续做强高技术船舶(chuánbó)、专业工程(gōngchéng)装备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蓝色”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开展“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xiàngmù)研究,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新高地。“绿电+算力”“海洋+低空”等模式,助力连云港相关产业驶上新赛道。
此外,连云港还用好山海风光、海岛(hǎidǎo)风情、海湾湿地等生态资源(zīyuán),推动海洋、淮盐、西游等文化禀赋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加快提升连云、赣榆、徐圩等滨海(bīnhǎi)城区特色风貌,增强海洋城市功能(gōngnéng)品质。如今,连云港滨海旅游亮点纷呈,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淮安:从“内(nèi)”到“外”重塑枢纽地位
孟亚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jiāohuìdiǎn)新闻评论员
孔 雪 淮安日报评论员(pínglùnyuán)
孟亚生:淮安(huáiān)曾是(shì)“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冲,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近现代,由于海运、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兴起,辉煌的漕运(cáoyùn)逐渐成为历史。如今,淮安重塑交通枢纽地位(dìwèi),基础如何?
孔雪:枢纽,意味着广泛的联通(liántōng)性、强大的资源(zīyuán)要素配置能力。“高速梦”“飞天梦”“高铁梦”相继照进现实,让“腹地淮安”成为枢纽之城(chéng)。
公路方面,淮安(huáiān)(huáiān)全市现有公路总里程约1.38万公里,是(shì)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东部沿海等地区沟通联系的重要(zhòngyào)(zhòngyào)通道。铁路方面,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在淮安形成十字交叉干线铁路网,淮安东站可直达全国120余座主要大中城市,淮安已确立(quèlì)区域重要高铁枢纽(shūniǔ)地位。水运方面,国家“四纵四横”主干航道中的“一纵一横”在淮安交汇。全市境内拥有航道总里程1483公里、港口码头96座,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内河第一。航空方面,淮安涟水(liánshuǐ)国际(guójì)机场正朝着长三角北翼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发展,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构建起苏北物流的黄金三角。
可以说,淮安“公铁水空管”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综合(zōnghé)交通体系,在全国(quánguó)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重塑(zhòngsù)枢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亚生: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chǎnyè)。淮安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yōushì)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孔雪:在经济“棋盘”上,物流是(shì)一枚(yīméi)关键“棋子”,一子落而满盘活(pánhuó)。就拿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选址来说,可谓是物流降本增效的“最优解”:原料靠货船运输(yùnshū),经盐河抵达(dǐdá)码头,直接吊运至车间,一年仅运输费用可节省数千万元。在淮安,独具慧眼的不仅是中天钢铁,大批企业均沿河而建。
同时,借力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淮安(huáiān)(huáiān)全力打造智慧物流新高地,全方位促进(cùjìn)交通与物流、商贸、产业等深度融合。全国快递10强企业均在淮建立了区域分拨中心。物流企业缘何扎堆落户淮安?我想,独特的区位(qūwèi)、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优质的环境是关键。
孟亚生:淮安重塑枢纽地位,对内,通过畅通道、促贸易(màoyì)、兴产业等,有效提升了城市竞争优势;对外,则借助大通道打造开放新格局(xīngéjú),加深(jiāshēn)了区域合作,拓展了发展空间。对此,该如何理解?
孔雪(kǒngxuě):我认为,行达天下(tiānxià)、货畅其流的(de)背后,是淮安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努力。对外开放的通道、口岸、平台协同崛起,也为淮安铺就了开放合作的“高速路”。
今年,市政府(shìzhèngfǔ)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对接(duìjiē)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zhànlüè),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与长三角中心区(zhōngxīnqū)的(de)时空距离正在大幅缩短。举例来说,宁淮城际铁路开通后,淮安能够实现与南京的快速通达,从而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孟亚生:重塑枢纽地位非一日之功,需精心规划,细心执行(zhíxíng)。淮安计划怎么(zěnme)做?
孔雪:省委(shěngwěi)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综合(zōnghé)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这是省委因势利导推进淮安优势转变的(de)一大体现。这里的势,就是淮安的枢纽地位。
陆上,长深高速“四改八”扩容改造工程(gōngchéng)加快推进,长深高速西北绕城段扩建改造、盐蚌高速等(děng)前期工作同步进行;一批重要国省干线公路加快布局;宁淮城际铁路(tiělù)(tiělù)工程正在建设,新淮铁路、沿淮铁路、淮泰常铁路等有序推进。
水面,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建设、淮河(huáihé)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正在推进,淮安港(gǎng)三期、上河港、黄码港等一批项目先后实施,杨庄、朱码两座船闸扩容(kuòróng)改造也在实施,盐河产业带规划正加快研究,盐河沿岸港口岸线布局规划展开科学(kēxué)调整。
空中,淮安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有序推进,目前国际货运区已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新建6万平方米的(de)航站楼,建成后将满足750万人次(wànréncì)的旅客(lǚkè)吞吐保障能力,货邮保障能力达25万吨。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回望,淮安通达能力的变化,不止于一条通道的打通、一座航站楼的落成、一个项目的开工,更在于(zàiyú)它用实际行动重构了“枢纽”的概念与角色。我相信,更加畅通的淮安,会让更多(duō)(duō)新产业在这里生根(shēnggēn),更多新机遇在这里开启。
盐城: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shìfànqū)
韩宗峰 新华日报·交汇点(jiāohuìdiǎn)新闻评论员
范 进(jìn) 盐阜大众报评论员
韩宗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fāzhǎn)的国家战略大棋局中,盐城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móshì),为区域(qūyù)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请问,何谓“飞地经济”,盐城发展“飞地经济”有哪些独特优势?
范进(fànjìn):“飞地经济(jīngjì)”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xíngzhèng)地区(qū)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qūyù)经济合作模式。盐城发展“飞地经济”优势显著。大丰区拥有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是上海域外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产能合作基地,为沪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jiānshíjīchǔ)。
同时,盐城是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chéngshì),拥有深水良港(liánggǎng)、河海联动(liándòng)优势以及大量成片建设用地,在(zài)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产业等方面潜力巨大。去年,盐城市纵深推进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成功跻身上海大都市圈,中山医院苏北健康管理中心正式运营,沪苏、常盐(chángyán)、苏盐合作园区项目加快集聚(jíjù),新开工来自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530个。
韩宗峰:盐城目前有哪些“飞地经济”项目,发展现状(xiànzhuàng)如何?
范进:盐城目前(mùqián)有多个“飞地经济”项目,其中沪苏大丰产业联动(liándòng)集聚(jíjù)区为核心抓手。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由上海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在2015年11月共同设立,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现有开发区域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xīn)能源、新基建、新农业三大(sāndà)产业及主导型新兴产业。集聚区已被(bèi)纳入《长江三角洲(chángjiāngsānjiǎozhōu)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上海、江苏实施方案,并被授予“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十四五”以来,集聚区工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43.4%,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8.5%。
除此以外,盐城还与常州、苏州等城市共建了常盐工业园、苏盐(sūyán)沿海(yánhǎi)合作园区(yuánqū)等。常盐工业园重点发展(fāzhǎn)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xìnxīchǎnyè),建成全省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园区;苏盐沿海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临港制造业等产业,争创省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特色园区。
韩宗峰:“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对盐城产业发展有何推动作用(zuòyòng)?
范进:抓住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机遇,深度(shēnd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能(néng)更好地连接国内(guónèi)国际两大市场,链接最先进(xiānjìn)的产业体系。去年,盐城全市近八成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dìqū)。今年的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度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深化新一轮合作园区共建,协同开展长三角重大生产力布局。
“飞地(fēidì)经济”示范区建设能促进(cùjìn)产业结构优化升级(shēngjí)。盐城通过与上海等发达地区合作,引入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健康食品等产业项目,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huàfāzhǎn)。如正泰新能源项目的落户,带来了(le)先进的光伏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盐城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也带动(dàidòng)了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
“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还能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借助上海(shànghǎi)的科研技术和人才资源,盐城在合作共建园区内设立多个研发(yánfā)平台,如东台市与上海机器人研究院及上海交大建立合作关系发展机器人产业,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tígōng)动力(dònglì)。
韩宗峰:在打造“飞地(dì)经济”示范区过程中(zhōng),盐城如何实现与上海等地的协同发展?
范进:“飞地经济”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在规划审批、项目落地、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缩小差异,盐城将(jiāng)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以跻身上海大都市圈为契机,全力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溢出(yìchū)效应,强化与(yǔ)南京、苏锡常、杭州等都市圈的空间联动(liándòng)、科创联动、产业联动、供给联动,加快沪苏、常盐、苏盐等合作(hézuò)园区发展,推动公共服务、文化、制度等软环境全方位接轨(jiēguǐ),促进(cùjìn)优质资源“双向奔赴”。
在产业协同上(shàng),盐城将精准对接上海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和(hé)辐射,实现产业互补。在交通协同上,加快推进盐泰锡常宜等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资源整合,融入上海港物流体系(tǐxì),打造“公铁海水(hǎishuǐ)”联动一体化示范区,实现交通互联互通,降低物流成本(chéngběn),提高区域协同效率。在公共服务(gōnggòngfúwù)协同上,将联动扩大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供给。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